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

大自然的破壞力



早陣子打十號風,除了讓街外塌樹、招牌下墮外,很多人的家裡都有很多麻煩事…

前陣子,有人在facebook裡貼上此圖,我也轉載一下。

雖不知道這屋主如何處理,但我看到也會想到一些可能性可導致此現象。

1.)如果是村屋的話,此屋上一層是天台的話,那可能是颱風期間,有建築物部份剝落、或是天台的防水層受損,雨水滲入。

2.)如果上層是一般住宅,也有可能是上層住宅爆水喉/入水/水浸等,由於一般住宅,除了浴室和廚房都會做好防水工程外,一般地方都沒有作出防水處理。於是乎……當全屋水浸,下一層就當災了!

另外,貼原圖的主人說,此乳膠漆也挺厲害!事實是,可以估計到,操刀處理這單位的油漆師傅的確「足料」,這樣的情況,除了油漆產品的抗水性能高之外,油漆師傅手工也非常好!
(
看來卻有點像是膠質的牆紙…但是牆紙的話,卻又未必可以有此「奇景…唯有相信是油漆呢!哈哈!)

在夏天雨季期間,其實我們都應該多加注意窗框窗台、冷氣機、抽氣扇位等位置,因為這些地方,都會有機會滲入雨水。(我家這些位置也於颱風期間遇上當風位,雨水乘著風就是從這些縫隙流進來…如何導引雨水不致於整間屋全濕也弄得我很頭痛!)

如果置之不理,問題慢慢會變得很嚴重呢!因為很多的家居批盪、石屎塌下,都是由於沒有及時處理雨水入屋後帶來的問題。雨水會讓樓宇鋼根生"金秀"膨脹,簡單的力學道理,膨脹後面積擴大,就會「逼爆」石屎。

假如你們日後看到居家裡有地方於下雨天時滲水,你們可試試摸摸其牆身/天花,有否脹起來。如果有的話,也表示裡面的確有滲水現象,不理的話其鋼根會被鏽蝕而變得結構脆弱。

如有任何疑問,可以向你們相熟的工程師或師傅查詢,但最重要是,找一些資歷最起碼要有「小型工程承辦商」資格的已註冊人士進行維修。

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

「老僭」的問題?!

在這個Blog裡,我一直克制自己不談政治只談設計。

但今次也不能避免的來個抽水,目的帶出本文主旨。

僭建,一般是指違例建築工程,包括未經建築事務監督事先批准及同意而進行的樓宇外部建築工程,以及牽涉到建築物結構的樓宇內部加建或改動工程,常見例子有簷篷、建於外牆的冷氣機及冷卻塔支架、懸掛在外牆的鐵籠、村屋天台的鐵皮屋等;此外,將露台密封起來,或將窗戶變成大型落地玻璃,或在花槽上加建圍封窗口,甚至是在樓梯的圍牆開鑿洞口,也是僭建!至於當局為何要立法禁止僭建?原因很簡單,一來怕未經監管的工程會危及市民的安全,二來是怕僭建物佔用公共空間。

去年,前特首曾蔭權及多名政府高官被揭發住宅有違建建築,已被立法局議員、社會輿論為之嘩然。

之前特首選戰,唐英年被指住宅僭建,也成一時熱話。

到新特首梁振英上場前,亦被揭發其大宅僭建多達六處,亦令新政府蒙羞,港人亦嗤之以鼻。

在於我,從事空內設計工作,僭建這等事兒,其實見慣不怪。

事實上,香港樓宇僭建的數目,確實如同銀河沙數,大多了!

最大的問題,是執法上的無力感。政府的架構本應是很有條理,甚至分工仔細的分門別類,把社會要面對的處理的事情對症下藥。

其實僭建這個問題,在香港很常見,不論是豪宅還是基層民居,比比皆是。不是單單只有政府高官、警隊一哥等人的專利。

所以,屋宇署才會有一些小型工程承辦商補足課程的推出。就是希望這一撮業界人士盡快處理香港的違規建築。

事實上,政府各部門的官僚模式,和坊間很多業主都心存僥幸逃避刑責。都是造就更多的僭建。

在我工作上,也常常看到很多僭建/違規建築物,有時,甚至是客戶要求。

看得到的僭建還好,起碼屋宇署總會定時派人巡視拍照,也會利用空中拍攝來對比署處已存檔的圖則。

但是,道高一尺……他們建地窖,又如何得知?

除了鄰居或知情人告發外,沒有其它方法了。

在我而言,違規建築不可取,當然不建議別人做。

但是,這從根本的探討,就是對法治的意識不足。

這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。事實上,業界也有很多潛規則,也有很多漏洞讓人鑽空子。

如果要根治問題,這是一個需時日久的抗戰。

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

比例尺

在室內設計裡,我們最常接觸的是:線條和數字。

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劃上線條,把所想表述的空間具像化。而數字則是為了方便理解及定義其空間大小的丈量化。

而我們工作上最常用的工具,就是拉尺和比例尺。

圖紙裡的尺寸數字是基於其比例所顯示。

現實中在地盤裡,一定就是用拉尺量度尺寸資料,而那麼,比例尺是如何使用?!

就此機會也介紹一下吧?



比例尺其實就是按其不同比例刻劃了一定間距的線的尺,一般業界/坊間常用的是三角形、有六個不同比例的繪圖輔助工具,也是設計工作者不可或缺的「搵食架生」!

上面有各種不同的比例尺度,這會依個人或特殊需求的工作者而有所不同。如1:150 ,1:250,.... 基本上比例尺有如下標準六種規格1:100.1:200,1:300,1:400,1:500,1:600等, 通常室內設計較常用的有1:10.1:20,1:30,1:50,1:100....等。

一般來說,在過去十多廿年前,比例尺更會常見的有公制和英制之分。

比例尺的用法其實很簡單,因為它已經把各種比例都刻在上面,使用時只要將所需的比例尺度直接量即可。

例如:使用1:50的比例 就用比例尺上的1/500的刻度來量但必須將其刻度減去一個零,亦即0~10之間為1m(100公分)而其中有10個中刻度,每格為10公分;

而10公分的刻度裡又有最細小的5個刻度,每個刻度代表2公分( 5*2=10公分) 如果一面牆其長度為400公分,那麼比例尺上的刻度就量到40 長度為520公分時,則指到50又兩個中格如此便是520公分啦!

如果是用1:500的比例 就直接用比例尺上的1/500的刻度來量,每個數字的大刻度即其尺寸。

例:0~10之間為10m(1000公分) 0~30之間為30m(3000公分) 依此類推....

基本來說,當某一次的繪圖是選定了用某一個比例來繪畫的話,就必須要專一到底,不能用1:20的比例來畫圖,卻用1:50的來量度圖紙上尺寸。這只會把數據和資料搞錯而已。

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

effect of VRay ( for Sketchup)

這個星期不斷的忙裡偷閑練習Sketchup,基本上已經算是熟悉了軟件的基本操作和特性。

再配上Vray這個plug-in工具,渲染效果比3DS max的Vray不差。

但設定方面仍有待研究。

我覺得,電腦效果對於室內設計是一個很大的躍進。

它改變了我們對設計的演繹方式,它能讓客戶更易於了解設計後的室內環境如何。

同時,它的壞處也無聲無色都影響著我們。

首先,我們部份人會走向極端,不斷的要把電腦效果圖畫得更像真,提升真實感,但這樣就是顯得本末倒置。電腦效果圖的功能是什麼?我們好像越來越忘記了最初的目的---讓客戶易於了解我們所做的設計。並非讓它成為我們室內設計/工程的收貨標準。

其次,新一代的室內設計師們,也許會更依賴電腦軟件,而忽視自己的真正本錢:會創作的腦袋和描繪技巧。我們都會變得,只需畫得像真,就不用理會設計的元素,甚至我們手繪能力。因為,電腦軟件已能夠替我們處理大多數的事情。

最後,就是電腦立體繪圖軟件,是雙面刃,它能把我們所思所想的具體展現讓客戶明瞭,同時卻會扼殺了我們的能力----也基於其過份具體,我們逐漸失去了創意幻想的空間,我們腦袋或許會有時變得固步自封。這也是由於我們被一些固有、具像、形式化的物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。

昨晚原本打算去看母校的設計畢業展,可是,由於抱恙在身而不能前往,實在遺憾。但我每年看學弟妹們的presentation board,都驚歎他們電腦效果的突出。但是,也很擔心他們過份依賴電腦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優勢。

唯有說,大家共勉之。

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

抱恙

是日已被病魔欺侮,鼻涕長流如同吊癒老酮。

故此休息一兩天,以備小弟能有力氣繼續分享。

如令網友帶來不便和不滿,在此致歉。

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

居家風水

話說近日小弟正物色新地方租住,也正好利用自己的業餘知識:堪輿學,來替自己的找一個合適的住處。

一般人所認識的風水,不外乎是一些很大眾的、或者道聽途說的見解。例如:一進門所面對的大廳兩角就是財位、忌大門進來就看到廁所、窗外不宜面對地盤,或者化解需要用什麼古銅幣、凸鏡、風鈴……等等。

我也不敢在此班門弄斧,對於堪輿學的題目上說什麼偉論分析。

其實,風水學,在我而言,就是一個環境+磁場所影響的心理學。當然這不是單單如此,因為這也涉及到中國對無極太極陰陽的哲學,再推往兩儀四象八卦等等,這是很多古人、大師等等經驗累積,是中國古人對天人合一之哲學概念之集成。

而風水,除了要留意宅向、宅內,還有巒頭的風水。坊間很多大師級、有名氣的堪輿學家,都有著書立說把他們所知所理解的公諸同好,這著實是一種好現象。

而我過去工餘時間學習風水命理,除為了自我增值,多學一門學門並能學以致用外,就是由於個人興趣。

言歸正傳。

這陣子看的租盤不下於十多廿間,每間都各有長短。

從玄空飛星看室內,有些單位不是缺角,就是大門座向不佳。

到了單位內的條件優良,街外巒頭卻是不甚理想。

到一切處之中庸,不過不失之時,租金之昂貴往往讓人吃驚。

還是說一句:能否遇到好的風水樓,也要講求緣份的。(此句等同於"阿媽是女人"=係人都知的道理=廢話!哈哈…)

曾聽說過教我風水的師父如是說:

有些人,命好運好,不用千辛萬苦才勉強求得一個好的風水屋。甚至沒有人教路,也自然而然的運用對的擺設、顏色來加強屋主的運勢。

有些人,就是沒那種命和運,就會找到一個不適合自己居住的屋(因為有些屋要配合特定職業、命格的人住,會有反效果的好。),然後用錯的間隔,以致入住後問題多多,財來財去,輕則小病連綿、頭頭碰黑,重則住在屋裡的人非死則傷。……這也不可不信。

或許也由於我心裡已有以上的一些概念,以致自己找了兩個月,仍未能找到合適的單位。相反,眼看現在市場的租金不斷刷出新高,我也在汗顏。或許不知道,當我能夠成功找到心儀的租盤後,租金是如何的驚人吧?

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

甲醛 --- 新裝修的有害揮發物質?!

在本文初段,我不寫我的見解,先從網上轉載一些資料給大家了解一下甲醛是什麼?如何定義其安全標準?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大家不要只著眼於甲醛 (formaldehyde),其實新裝修屋內的揮發性有毒物質很多,這些總稱TVOC的東西,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甲醛外,還有乙醛、甲苯、二甲苯、乙酸乙酯、乙酸丁酯、各種醇類、各種氨類等等,千萬不要以為現在在談論甲醛,問題就只有甲醛而已。

現行的室內空氣品質法將甲醛的最高量訂在 0.1ppm,這是最新的標準,目前全球公認甲醛在空氣中濃度超過 0.1ppm 會導致眼睛和黏膜細胞的傷害,在體內,甲醛可能導致蛋白質不可逆的與DNA鍵結,因此各國標準都已經慢慢在建立中,而我們在網路上找到的那個資料,都是很久以前的舊資料,當年大家對甲醛的危害認知還不夠清楚,所以才會有錯誤的資訊一直延用至今。

一般來說,甲醛在 0.01ppm 時就可以刺激你的嗅覺了。

如果到 0.08ppm,你已經會覺得很臭了,如果是 0.5ppm,那已經會造成你的不舒服。依照醫學期刊指出『當甲醛濃度達到0.4ppm的時候,其致癌死亡率,是一般車禍的九倍。』這樣了解它的危害有多嚴重了嗎?

如果是 0.8ppm,不只是有臭味,大概已經會感覺太刺激了,目前很多專業用攜帶式精密儀器上限是 1ppm,超過就Over了,你想想這代表1ppm 就已經多高了。


看看職安局怎麼說:
甲醛短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嗅覺異常、刺激、過敏、肺功能異常、肝功能異常和免疫功能異常等方面,目前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,是健康殺手。甲醛濃度在空氣中達到 0.06-0.07mg/m3 時,兒童就會發生輕微氣喘。當室內空氣中甲醛含量為 0.1mg/m3 時,就有異味和不適感;達到 0.5mg/m3 時,可刺激眼睛,引起流淚。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,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,引起鼻咽癌、結腸癌、腦瘤、月經紊亂、細胞核的基因突變。


下面介紹幾種方法,可以適當的降低甲醛的含量:
以上方法可以同時採用,以達到快速清除甲醛的目的。

  • 通風法: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風。
  • 植物吸收法:植物有極強的吸收甲醛的能力,如仙人掌、吊蘭、蘆葦、常春藤、鐵樹、菊花等。。一般來說,大葉面和香草類的植物吸收甲醛的效果較好,如吊蘭、虎尾蘭等。
  • 民間流傳土方法:把茶葉渣、柚子皮、洋蔥片、菠蘿塊等放在剛裝修完的房間內或者用白醋熏蒸整個房間。
  • 活性炭吸附法:固體活性炭具有孔隙多的特點,對甲醛等有害物質具有很強的吸附和分解作用,活性炭的顆粒越小吸附效果越好。
  • 光觸媒分解法:光觸媒中的催化劑在光的刺激下,與空氣中的氧氣與水分生成負離子和氫氧自由基,能氧化並分解各種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,並最終降解為二氧化碳、水和相應的酸的等無害物質,從而達到分解污染物、凈化空氣的作用。
  • 化學製劑凈化法:市場上的甲醛捕捉劑分為兩種,一種是通過中和甲醛,生成無害物質的方式來凈化空氣;另外一種是通過封閉甲醛,阻止甲醛的揮發來凈化空氣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其實在裝修工程裡,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接觸甲醛這一類化學殘留物。

或許有人會問:它會在什麼地方?

我會說,夾板木材裡的滅蟻劑、油漆,甚至部份稀釋劑等等,都有著這一些揮發劑。

可能有人再問:那麼使用一些抗甲醛/無甲醛添加的產品便不就可以解除危險了?

說對一半,這只能盡量地減低接觸甲醛的量。但仍未能完全排除其物質(新裝修的環境)

現代很多家庭都特別留意這些已被國際甚至美國的衛生組織列明的,長期接觸可致癌物,大家都很擔心。其實業界也有一些小部份的工程公司、傢俬廠,盡量要求工廠、裝修工人使用無甲醛的產品於裝修工程/傢俱之內,以確保用家的健康著想。

其實這一類產品,由於生產制作的工序、用料的配方和成本,都相對於過去傳統的、不講究的較為昂貴,故此,要普及的話仍需要一段時間。

在我而言,我是支持環保及保障用家健康的產品的。而事實上,人類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,對環境的破壞,到現在越加嚴重。此類保障健康與環境的產品,益加重要。只不過,從商業角度看,每個大小商家,都希望能夠賺取盈利,往往也知而不為,任由這類傷害健康破壞環境的產品繼續使用。

大概,只能盼望一天,政府能將甲醛此類化學品作出法律管制其可接受程度之上限,用家才有真正的安心。當然,暫沒有可能將之與石棉的傷害相提並論(除非有更多醫學研究與數據證明其危險程度。)但我仍相信,工程物料是隨著社會、需求而改進的。

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

物料選擇


工作中,很多時候都需要揀選物料。

顏色、物料特性、價格、數量、用家喜好…等等都需要考慮。

有時朋友好奇會問,室內設計師是否常常選用一些很創新、很貴價的物料於設計內?

不一定的。其實,並非每個客人都是那樣的能夠接受新產品新事物。再者,「物以稀為貴」,新產品於市場流通性比較低,因而生產的量相對低,成本因而變得高了,價格也不會平多少。

很多時候,設計/裝修公司也需要在物料質量與價錢取得平衡,在客人預算之內的同時,公司也需要有一定的盈利以維持公司運作,所以價錢要相宜,質量要合理。

記得初出茅廬時,我對物料認識不多…

因為單說牆紙,簡單分的已有紙面、膠面、仿皮、織
面;平面、立體等等。、特色適用於那個環境/磚牆與石膏板間隔相應配合等等…

價格方面,不同產地來源價格也不同,如

雖然在選擇物料的過程有點沉悶待往後有時間的話,我會開辟一章日記來分享我的經驗之談。^_^

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

經典


這陣子,我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悲劇發生在我身上。現分享之。

事情源於兩個月前,友人A先生打算做個小裝修,拆掉一幅磚牆補回油漆、更換廚柜及電器、更換浴室門及浴屏等。基本上就是很簡單的小工程。

我從另一行家介紹給我一名判頭B,我就是一個協商的角色,替友人設計廚柜及介紹判頭進行工程。
在判頭與友人簽訂工程合約後,工程便開始。最初的兩星期相安無事,但是,判頭對於時間安排和地盆管理的能力卻是捉襟見肘,力有不逮。廚柜生產期延誤,浴室門尺寸錯誤等,都讓友人不滿。

其後,安裝好廚柜及無縫石枱面後,有好些手尾(defect)需要另約日子進行。但是這判頭總是太多藉口,承諾安排好日期會做的,卻又臨時爽約。反覆的情況已有多次,友人的不滿升級為憤怒。

如是者,該完成的工作推遲超過一個月。

由於我是中間橋樑角色,因此成了磨心。事實上,我也是責無旁貸,因為我是介紹人,也是一個從事室內設計專業的人,我沒有好好跟進(雖然我是情商幫忙不收分毫)。事情發生後,我馬上積極處理跟進。無奈,判頭卻是個不聽使喚的人,「唔聽我枝笛」,無奈地唯有向行家投訴。

行家也即時處理,他亦解釋,這判頭要鬧才能合作。

事情截至現時為止,仍未解決。

可能有人會問,為何我不用我自己認識的判頭而起用一些不認識未用過的判頭?!

我就是不希望涉及其中,惹人誤會,寧充當顧問形式。只是,今次的好意給破壞了。

在我而言,誠信是個人資產之一。一個不動自覺處理好事情的、言而無信的人,是不會有人欣賞之餘,亦不會有人願意重用。生意,也只會一次。

現分享此經驗,並寫進這裡,就是告誡自己,不可以再有下次。

因為我真的覺得有點老貓燒鬚的感覺……。

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

無題

http://hk.finance.yahoo.com/news/設計學院取代商學院成為熱門.html

內文中所述的讓我意識到,現今千變萬化的商業社會,很多企業的決策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核式不斷演變,試圖革新的同時,讓自己盡量立於不敗之地,也比其它人洞察先機,快人一步。

曾經有一段時間,我嘗試修讀DMS,當中讀到一科是關於商業組織與行為的課,其間我都不自覺地使用到我做設計工作時的思維和行動來做assignment和presentation。碰巧也切合到課題裡所要求的。

此文正題是,我想說,其實修讀設計課程,我們所學到的除了是設計的概念、歷史、啟發創意、設計技巧外,就是思考模式。

只是藝術和設計這一範疇,一直被主流社會的人所忽視,認為我們靠的是右腦的發達,沒有理性思維對事情獨到的分析。

但是,有時有些事情,「問題只有一個,方法可以有很多個。」,尤其在這個急速而轉變這麼快的社會裡,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新的變化新的問題。如果要作出適當的商業決策,或許可以參考我們做設計的人的想法,應該有所得著。

在我而言,由構思到成形,都要有很多不著邊際卻又多方思考,腦力激盪(brainstorm)幾乎是每次一接手方案便要用上。而這個過程往往可以發掘到一些有趣的想法或事情出來,往往我們都不大在乎其結果(相對於老闆,我想老闆不會希望過程好玩而不計成本的…)。

而上述的那篇新聞,在我眼裡看也包含了幾個意義:

1.)設計裡的思維模式也成為可以借鏡參考的方式,並可以套用於商業社會中實踐。

2.)這也是被生意人利用,作為一大賣點成為商機之一。如同十數年前的I.T.課程成為主流,後及M.B.A.課程等等已是一大例證。

3.)我們作為設計人,應否反思我們所擁有的是否足以應用於日常工作或生活甚至社會裡?又或者用另一個說法為,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,設計的生存空間有多大?!能讓我們發揮發展的有多少?!

……



.

今天這一篇,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是想說什麼。只是,腦袋裡有很多想法,很多風馬牛不相及的分析走了出來,並衍生了很多很多其它不同的想法出來…或許,是我想的太多,也許,這次是我「Brainstorm」的失敗例子來告訴大家,設計人,有時是想的實在太多…哈哈哈哈…又並不是事事都如此理想的呢?!

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

新黎新豬肉注意事項?!

在七月臨近,祝賀畢業的設計學生們,除了寥寥數語外好像沒有什麼可以給你。

……執筆之時,正是下班在地鐵車廂裡回家途中…

細想一下,就決定寫這篇日記,送給各位快來加入設計工作這大家庭(戰場?!)的你們吧!!!

1.)在初入職設計工作,我會建議大家先把一些讀設計時建立的想法和做事方法先放在一邊。(到適當時候才拿出來用。)

因為你讀書所學的純屬理論,可行與實用性,「學院派」未必有足夠的資訊讓你解決現實工作中所面對的問題。

建議多向公司學習,至少這些工作程序是他們久經改良得出來的成果,是實戰下汰弱留強之集成。

2.)然後嘗試用最快的速度(所謂快慢長短,視乎多方原因。不贅。),了解你新加入的設計公司的運作、設計流程、辦公室文化、設計style等等。

3.)其次,要多主動多積極。

並非人要你做什麼,你就做什麼,也不是叫你把所有工作全攬上身。

而是透過學習去讓自己把這些訓練成本能。當然,頭幾次當然要前輩、上司給你示範或講解。

4.)不明白記得要主動發問,以免讓上司、同事誤會你懂,可是你似懂非懂。往後如有Team work的工作時,你會成為別人的負擔。

多了解設計物料或產品的特性、價錢、配搭、可用的方式等。

這些可能在學時只是學懂一點皮毛,未必深入了解,這也會影響日後做設計時你創意的發揮。

5.)如可以的話,隨了要進修更新自己對設計的潮流觸角外,也要多學習一些技巧上、結構上的知識。

最直接的莫過於落地盤,看看各行各業師傅們工作的工序和制作技巧,這些知識會是對你們畢生受用。

6.)了解自己的強弱項目,善用自己長處。

當一個室內設計師,不一定周身刀張張利。以我為例,我其實設計方面並不標青,有很多時候,都是靠「小陽春」突然爆發急才。

但在繪圖、三維空間、傢俬修口方面、工程程序、安排工作、協調客戶和判頭/工人、溝通…等,都比設計來得好。

這是一個可惜的事嗎?對呀!我也沮喪過,但是,當想到,這些技能一部份源於經驗的累積外,也有一些是個性使然,所以,我認為我也算黎幸運的。至少,我仍有可取之處,仍可立身於室內設計。

我想說,別看輕自己,我這不滯的十多年後仍敢寫Blog記下來並「獻世」,我想,你們應該不比我差吧?只是時間問題而已。

以上簡述數點,只是要留意的整體中冰山一角。因為仍有很多的人情世故和設計、工程知識,我仍然是尚未學習。(但我敢這樣班門弄斧,真的感到有點無恥)

但最重要的莫過於:工作、處事和學習態度!這才是最影響你們日後的命運和際遇的東西!

老掉牙的道理,就是謙虛。

用虛心的態度學習,將會讓你得到更多。

希望以上的話,有機會給你們看到,並假以時日,當你們獨當一面之時,亦能這樣的勉勵後輩!

我們都要共勉之!努力!努力!

設計畢業展

快到暑假。

對於莘莘學子,應該是一個讓人起勁的消息。

同樣對於快將畢業的設計學生們,也是一個百感交集的時刻。

因為他們將邁向另一個新階段,或許繼續追逐理想,又或者沉浸於現實當中,努力工作汲取經驗,又或許是繼續升學等等。

過去的十餘年,自從設計學校畢業過後,每年七月,學弟妹的畢業展,我也會盡量抽時間去參觀。某程度上,我真的很回味過去還在學時的光陰,所以,一種的情緒轉移,會讓驅使我去參觀,從而讓我回憶那些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設計新鮮人的我,是如何走到至今。

也讓我能從這班後輩的作品中,看到那團火,對設計的執着,對設計的期盼,提醒自己,也是從這團火裡走出來的!

在這裡也祝福今年新一批的各院校設計新力軍,但願你們都能夠堅持到底,克服種種困難。雖知道……做設計,別要老是想著賺大錢呀……。(說笑)最重要還是,讓香港這個文化沙漠,注入新意念新構思,承先啟後呀!

而下兩星期的四和五,我設計母校舉行設計畢業展,希望我下班後能抽空走到展覽參觀吧!

或許,有機會拍些照給大家分享一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