鑲嵌藝術,又音譯馬賽克(英語:Mosaic,應源於「Musa」,即希臘文中,掌管科學及詩歌藝術等九女神之名),平面作品又稱鑲嵌畫、鑲嵌細工或碎錦畫,是一種裝飾藝術,通常使用許多小石塊或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圖案,在教堂中的玻璃藝品,又稱為花窗玻璃(stained glass)。現今該詞(馬賽克)泛指這種類型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。
源起及發展
最早發現是被兩河流域的蘇美人使用於神殿建築的牆面上,當時,在蘇美人的眾多藝術技藝之中, 馬賽克所佔之地位較低。直至古希臘時期,開始加入黑、白兩色的小鵝卵石進行拼貼,這時候的創作場所以地面為主。此時的鑲嵌藝術是為奢侈的展現,因為只有握有權力的統治者或有錢人才有辦法請工匠和買材料。同樣是希臘時期,隨馬賽克的持續發展,藝術家們開始將由大石塊切割而成的小石片加入創作以豐富作品。到了羅馬時代,馬賽克已成為大眾藝術,不論是在一般民宅或公共建築的地板都能看到,而且也開始加入彩色小碎石做為元素。現存之龐貝(Pompei)遺跡,是古羅馬時代的繁榮商業城市之一。,在這裏,即使是行人路,也都以石子和大理石鑲嵌拼貼而成。
馬賽克的黃金時期與基督徒在古羅馬時代受到之迫害息息相關,信徒們以藝術為信仰表達方式,例如將耶穌基督的故事拼貼為玻璃馬賽克壁畫等,以藝術的形式來傳播基督教文化。此時的馬賽克壁畫使用到的色彩越來越多,甚至將金箔燒製於透明的玻璃中。在拜占庭帝國時代,鑲嵌技法益發成熟,其以木製的聖像上,也用到小塊馬賽克或顏料,更有些鑲嵌了金銀、琺琅、象牙裝飾或珠寶等。
紙皮石,又名為小方磚、馬賽克方塊石、馬賽克磚或馬賽克方石等,是建築材料,建築牆裝修表面用物料。紙皮石是個俗稱,因為此等成品以數十塊小方塊石為組,貼於一塊紙皮上,之後建築工地三行工人,把紙皮石用水泥鋪貼於牆之表面,待乾固便完工。
紙皮石鋪砌藝術即馬賽克藝術,因為一組組方塊石色彩可以多樣選擇,貼出千變幻化藝術圖像。
馬賽克紙皮石通常為外牆小磚石,用料具防水性如水晶、磁、玻璃等。
馬賽克小方塊優點是表面顏色多姿多彩,缺點是外牆紙皮石日久失修,由大廈高層飛脫,危害行人安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