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總常聽人說,這是主牆這是磚牆這是板間牆等等…。
可能很多人也未必知道,間隔牆的種類、分別、和其可承受的壓力和負荷。
主力牆,或可稱作主力結構牆。望文生義,結構牆為整幢建築的結構之一,其功能為支撐、分散及承受整個建築結構負荷、把重量平均移到地面或地基上,是不可更動,改裝、或移除的。(當然這只是很簡單和片面的解釋)


如何可以辨識什麼是結構牆?最佳的方法是參考已獲屋宇署簽署批准認可的建築結構圖則。
一般情況下,沒接受過相關專業知識和訓練的大眾市民,是不會輕易理解圖則內的專業術語、力學、計算出的每平方尺的負載量等等。簡單說,這些資訊對一般人來說是不能理解。
所以,在此小弟分享一下坊間最常見「非正統主流」的查看方法。
方法一、 目測: 檢查結構牆的厚度。(當然可以用尺量度)
結構牆比一般間隔為厚,可以厚至300~400mm或以上,最薄也有150~175mm。
注意:這個方法不適用於樓齡太舊的建築物,因為很多戰前或戰後建築,其力學計算方式和現在有點不同,再加上建築物飽經滄桑,石屎老化、鋼筋銹蝕,其結構穩定性已大打折扣,如需要大型裝修或維修,仍然建議聘用註冊建築師、結構工程師或測量師瞰察以作專業評估。
方法二、 耳聽: 敲牆。
這是坊間一個流傳已久的方法之一,理論是透過敲打牆壁所產生的迴盪和聲響來辨別。結構牆由其鋼筋於是連接上下樓板的結構,故此敲打起來,聲音較厚沉,甚至無聲,迴盪較少。
註: 此方法其實較易出錯,聽聲音也較為主觀。
而此方法反而適合用作檢測室內批盪、磁磚有否剝落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下一章則分享如何分辨其他不同的牆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